在上海市教委高教處的組織下🫶🏼,我於2013年12月8日至2014年1月11日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和明誌科技大學等高校進行了為期5周的師資培訓。培訓內容涉及理論課程、座談研討、教學觀摩👠、實操練習、學校參訪(除了上述2所科技大學👱🏽♂️,還參訪了龍華科技大學)🙍🏿♂️🧂、企業交流等🛡。其中120小時課程內容涉及臺灣技職教育與產業概況、教學管理🫀、課程設置👩🏼🦲、產學合作🆓、創新科研等。臺灣的專家、教授毫無保留地把他們在職業教育中的經驗拿出來與我們分享,深入淺出🧘🏼🤾🏽♂️,可謂精彩紛呈。通過這次深入的接觸和交流🏨,對臺灣技職教育的培養模式有了了解,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理念和模式👨🏻🦯,開闊了視野,收獲頗多。
培訓期間,2所學校共有23名專家、教授授課25場次,參觀33個實驗室🪭🧞♀️,在10個實驗室進行實操,觀摩教學2次,聽取專家報告1次👩🏽🏭。
臺灣的技職教育已形成從國中、高級職業學校、專科學校🐺、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到研究所碩博士班的完整體系🙅♀️,學製間註重縱向銜接與橫向的彈性轉移,並且與回流教育管道相互暢通,選擇就讀技職體系的學生人數約占國中學生程度以上在校生的49.02%🧝♂️。技職院校科技大學數量和普通大學數量相當🧙♀️。
私人辦學是臺灣技職教育體系發展的重要力量,私立學校占技職院校的多數。以學生數而言,2011年高級職業學校中就讀私立學校的占63.58%。
將產學合作列為學校發展的重點,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為例,成立了6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及12所聯合技術發展中心🍅,將研發成果應用於教學。同時🐿,非常註重技術成果的轉化與保護。通過產業界協同教學,強化技職教育與產業接軌💕,補助技專院校教師赴企業服務及研習。
技職教育重在務實致用,入學管道方面有技秀入學及甄選入學等多元通道📴𓀔,鼓勵學生獲取專業證書🌵,也鼓勵教師除項目🧜🏽♂️、文章、專利以外以技術報告、創作展演等作為職稱晉升的條件之一👩🏿🚒。
發展研究型技職科技大學。在成熟的科研管理機製下👶🖋,教師投入精力到研發工作中,有研究生和助教的協助⭕️,有科研團隊🔼。積極參加國際級競賽,提升學生技能水平🚜,且成果豐富👽💷。強調學生的創意👎🏽、創新,如在reddot國際大賽上屢獲大獎。在實驗室註重“DIY”式實踐🤔,實訓中給學生提供基礎材料🧏🏻♀️,讓學生發揮創意性的軟硬件設計。通過行業課程、就業課程等技職課程模式,能力本位理念課程🙇🏿,結合業界資源的實習課程,成立區域課程發展中心等推動系科本位課程的發展🧑✈️。同時通過兼重理論和實務操作的教學模式,教學卓越計劃,彈性多元的產學合作與實習方式(產學攜手合作計劃🛞、業界教師協同教學計劃👩❤️💋👩、三明治教學)🦑。
對學生考核嚴格,且不放松基礎能力的培養,多有期中考試。非常註重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,有一定量的雙語課程👉🏽,參加國際認證以獲得國際認可,如“IEEE工程教育認證”。積極拓寬有效的培養模式🏞。
本次臺灣考察給我了我以下思考啟發:
一是以綜合素質培養促學生創新能力提升👨🏼🏭。
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和明誌科技大學是臺灣技職教育高校中的典範,一所是公辦,一所是私立;一所特色是研究型科技大學的發展,一所特色是產學合作基礎下的工讀實習製。兩所學校都體現了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。
二是推特色培養模式促各層次學生的發展👸🏼。
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創設了“全校不分系”的班級🧑🏭🛌🏿,為精英學生擴大學習範圍🏯,特長性發展。我們也在推行“分類分段”的培養模式,主要是以學生為本、按需培養的理念,將學生分成平行班和教改試點班兩類。平行班培養目標以就業為主🧑🏽🔬,全面實施以崗位所需的知識🫖、能力和素質為要求的課證合一的課程體系🚻,培養出合格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👂🏽;教改試點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適合高端應用型人才需求𓀙,註重專業基礎和創新學習📈。
三是重團隊平臺建設促教師科研能力提升🧑🏻🎨。
實驗室是一室多能,不僅是教學的場所🌖,還是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的平臺👨🍳。教師有獨立從事研究的空間,項目研究和成果積累對於提升教學和完善內涵建設有重要的意義✮,研發平臺的建設也對教師成長有推動作用👨🏿🦲。
通過這次在臺灣的培訓學習,感受到了兩岸同胞情的溫暖,不僅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技職教育理念,還體會到臺灣大學教師“以學生為本”的宗旨及求實敬業的精神。這些都啟發我們開拓新思路😽,應用到具體的專業建設中,為高職教育的創新性建設而努力。
(機電工程學院 黃暉)